Current Special Exhibitions
「打狗」更名「高雄」百年之際,我們突破以往歷史文本的扁平式書寫推出本展,透過當代虛擬實境技術(Virtual Reality,簡稱VR),帶領觀眾以全新的視覺體驗進入歷史現場。 戴上VR顯示器的瞬間,觀眾將化身為時間的旅人,從古老的荖濃溪谷出發、窺見哈瑪星市街百年前的繁華、一起經歷空襲來犯的無助與失措、再到戰後高雄的浴火重生,近距離感受城市的脈動。
高雄從清代鳳山設縣後發展至今,經歷了許多重要的歷史變遷。 而近代高雄的樣貌,由1864年高雄開港通商後逐步形成,可說近代高雄形成與港的發展密不可分。 我們透過動畫的方式帶觀眾重回這些重要的歷史時光中,從過去到現在,透過鐵路的建設、市街發展的軌跡、二戰期間高雄所扮演的角色等等,這些重要的建設與歷史的轉折,成就近代高雄的輪廓,讓我們一窺,高雄的過去與成長。
※VR動畫體驗10分鐘,每人觀影票價新臺幣40元整,現場購票。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留下許多記憶,有些以物件的形式留存。今日,我們得以在博物館裡尋見這些記憶,雖脫離了原始脈絡,但其作為人類文明軌跡的證據,賦予其「文化資產」的新意義,我們稱之為「古物」。 高史博作為典藏大高雄城市歷史的重要館舍,2018年適逢本館開館20週年,特精心挑選本館典藏品之古物共10件,策畫「打狗古事—土地、城市與港灣的輪廓」特展,其中包含4件重要古物(如臺灣關地界碑)及6件一般古物(如清代鳳山縣舊城西門門額),希望帶領民眾一探高雄城市發展痕跡,從本次古物展看見高雄城市邊界之變遷,訴說關於古時的打狗古事。
1950年代的台灣適逢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與大批的軍民遷台之時,由於台灣海峽兩岸軍事對峙、局勢緊張,也是政治氛圍肅穆的白色恐怖時期。然而,也是在1950年台灣首次舉辦民選縣市首長,為台灣地方自治的開始。
在經濟上,因美國實行對中華民國援外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在美援四年經建計畫下,對台灣的援助涵蓋公共建設、新建工廠、道路及港口闢建等。同時台灣中央與地方政府也展開土地改革政策,穩定農業並扶植工業及中小企業,促使台灣經濟逐漸復甦,並在新興工業的誕生下,工商業開始穩定發展,民眾的生活也更趨多采多姿。
精選本館典藏影像100餘幅,回顧高雄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的昔日歲月。隨著美援與美軍的進駐,多樣的族群文化在此交會,使1950年代的高雄城市展現出豐富的多元文化。
SHOAH。猶太大屠殺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種族滅絕行動,由德國納粹軍隊和其同盟者為了全面性與系統性地殲滅猶太人而進行。主要動機為納粹黨的反猶太種族主義意識。1933年至1941年間,德國納粹黨實行一項政策,剝奪了猶太人的權利及財產,其後將猶太民族冠以汙名並送入集中營。這項政策在德國及納粹黨所佔領的多數歐洲國家獲得廣大的支持。1941年入侵蘇聯之後,納粹黨與其同盟者便發動對猶太人的系統性滅絕行動。至1945年,已有近六百萬猶太人口被殺害。
展覽的內容主要是關於猶太大屠殺的歷史層面,始於大屠殺之前猶太人在歐洲的生活,到最後全歐陸的納粹集中營獲得解放,以及倖存者重獲新生。展品涵蓋了文字說明,穿插猶太倖存者、罹難者、國際義人的引述、原版照片、史料及文件。
1920年,「高雄」之名因全新的行政區劃首次出現,高雄伴隨著港口快速成長,成為南臺灣最大都市。高雄走過戰火、歷經許多改革建設,與人民的參與,成就如今的城市風貌。1965年隨著轉播站於旗山落成啟用,使得電視走進高雄市民的日常,為這座城市記錄下許多重要歷史時刻。 2020年,適逢「高雄」改制更名百年之際,本展精選百餘幅歷史影像、古地圖等史料文獻,同時透過近百台電視機,企圖打破文字、圖像與聲音的界線,帶領民眾尋找記憶中難忘的歷史一刻,亦回顧百年來這座城市的崛起軌跡,一同祈願下個百年榮光。
週二至週五 14:00-21:00 週六至週日 11:00-21:00 2020/12/31跨年 11:00-01:00
※每週一休館、除夕休館,連假開館不休。
場館名稱: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第一展區:海豚2號 、 第二展區:海豚3號 場館地址:高雄市苓雅區海邊路110號(海邊路與英雄路之交叉路底)
鳥松與仁武,從古至今皆扮演著交通樞紐的角色,卻在都心周邊顯得低調。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人文生態,在近代受到工業快速發展的影響下,既有的生活環境承受前所未有的衝擊。 聚落發展面臨挑戰,曖昧地開始以半農半工的樣貌呈現,而在追求發展與土地永續之間,我們又該如何取得平衡?
——現在讓我們一起,重新探索這片「水色城鄉」。
人稱「東四里、西三里」的鳥松,西邊湖山區風景秀麗,也因接近都市的地緣關係,成為大量人口移入的首選之區。相較於西三里快速都市化的趨勢,東四里仍保留些許田地。 吸引各中小型工廠進駐、半農半工的鳥松百工百業皆有,從建屋到生活體驗、甚至糧食都能自給自足,在產業發展與生態的秤上取得獨特的平衡點,更有一群人試圖翻轉土地的命運,重建鳥松為生態、生活與生命一體的生態村。
近年來因仁武工業區的設置,農田與水塘不再有作物,1970年代後,仁武從農村小鎮轉型成工業大城,改種滿以鋼筋水泥所建造的廠房和住宅,成為當地主要地景。 也正因接近都會區的地緣關係與當地產業機會,進而帶動人口快速發展,不僅成為高雄市人口快速成長區第三名,更促發仁武往綠化、住宅規劃成熟、且交通便利的衛星新都轉型邁進。